新闻中心
NEWS
12年公估业的历史演化

   2001年,中国保监会颁发首批公估牌照,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开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成长历程。从产业市场结构变化来看,新世纪(2.8300.010.35%)的头12年公估业的历史演化可明显分为3个阶段。

  (一)保险公估行业发展基础的建立(2001年至2003年)

  至2003年,全国专业公估机构115家,公估服务收入4848.95万元,其中92%是非车险公估收入,车险8%。起步阶段的市场高度集中于深圳民太安、广东方中、上海平量行、上海大洋、深圳弘正达等5家公司,市场份额89.11%(民太安35.28%)。行业服务领域的重心集中于非车险理赔的巨灾估损和高难技术估损,典型案例有民太安2003年主持的安徽电力水灾致损案(索赔3.2亿元)、青岛正大特大火灾案(索赔1.16亿元)。一批经典案例成为了国内保险公估技术经验的宝贵财富,奠定了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在财产险领域,保险公估在此作为融合保险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行业,具有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也是公估能够成为独立产业的价值基础。

  (二)保险公估产业初步形成(2004年至2008年)

  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专业分工的效率性导致保险人寻求与公估人的合作。中小规模财险公司,在难以具备一支人数众多、训练有素的专业理赔队伍的情况下,以及从节约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基本都将理赔环节整体外包给公估公司。行业最早拓展车险理赔公估的民太安公司,2003年与太保深圳分公司展开车险理赔整体外包合作模式的探索,其经验很快得到行业认可并推广。为满足车险公估巨大的市场需求,专业化经营车险公估公司出现。2003年8月,民太安公司以车险事业部为基础,增资设立我国首家汽车保险公估公司。以民太安肇始的在车险理赔环节与保险公司的全面合作,由此推动行业市场首次分化,服务领域形成非车及车险公估两大市场。2004年至2008年的5年间,全国车险公估以172.8%的年均增速发展车险公估的经营,增进了行业资源的投入,其高速发展带动公估市场规模总体年均88%的增长,从而初步奠定了保险公估在整个保险理赔服务环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三)多元化竞争格局形成(2009年至今)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暴发,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出现拐点的重要外在因素。此前保险公司以车险博取庞大现金流进入资本市场获取丰厚投资收益,危机使保险公司调整业务结构回归业务经营本身的获利,导致公估量的减少与价格降低。但产业链体制与机制的深刻矛盾以及公估繁荣发展表象下所积累的问题,是公估发展拐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保监会2011年颁布实施《保险中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保险中介集团监管办法》(试行),2012年国内首家保险公估集团成立,我国保险公估业进入调整与创新的转型发展轨道。